行业报告

Industry report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报告

影像史诗不会过时

时间:2024-07-02 16:01:47
新闻摄影 >> 摄影技巧 >> 影像史诗不会过时影像史诗不会过时 2011年12月作者:占有兵来源:中摄论坛责任编辑:开心简介:影像史诗不会过时——关于影像的思考 今天,拿相机拍照,对所有人来说,犹如张飞吃豆芽---小菜一碟,互联网充斥着数以亿计的影像,还有无法统计的巨量影像躺在硬盘上、存在胶片中,同时,每天新产生的影 ...内容:

影像史诗不会过时——关于影像的思考

今天,拿相机拍照,对所有人来说,犹如张飞吃豆芽---小菜一碟,互联网充斥着数以亿计的影像,还有无法统计的巨量影像躺在硬盘上、存在胶片中,同时,每天新产生的影像足以形成影像的汪洋大海。这么多的影像,多少走进了观者的心中,并在心中留存下来了,每一位关注影像的人都需要思考。

影像书写

今年夏天,我跟随中山大学人类学教授邓启耀学习田野调查,午餐时,一名同学问邓教授,怎样评价一幅影像是好是坏?邓教授想了想,说:"打个比方吧,照相就像写文章,有的文章百读不厌,有的文章读不下去,谁优谁劣自然有分晓,拍照也是如此。"

我们拿相机拍照,制造影像,都是在进行影像书写。书写,是思想的表达;影像,是观察的结果。如果作者自己都不清楚想表达什么,影像当然不会在观者心中长存。思考得愈多,观察得越仔细,影像才更有力,更耐读,更容易引起人们的共鸣。

影像书写,要求书写者知晓一定的规范,掌握各种体裁的长处和短板,使用最恰当的体裁,表达自己的思想。在摄影中,就是对诸如观念摄影、社会纪实摄影、人文地理摄影等体裁进行选择,表达摄影人的思想。既然在文章中从来没有诗歌、小说、散文等体裁谁优谁劣的讨论,在摄影中为何会争论不休?

最近看过一次柯尔克孜族杀牛,只用一把小匕首,就皮、肉、骨、脏完全分离,象艺术家一样完成杀牛;我从前见过的屠牛,则要动尖刀、砍刀、铁钩等武器,最终皮、肉、骨、脏被宰得七零八落,过程要蛮得多,完全无艺术可言。杀牛与摄影多么相似,对影像完全了解的摄影人,很优雅地完成影像书写。初入门道或对影像一知半解的摄影人,使用蛮力制造影像,当然就生硬,是因为还没有掌握影像。

在今天,传播环境丰富多变,靠单张图片就誉满天下几乎没有可能,观念性的叙事和表达已成为必然,如果摄影师拿着相机到处乱跑,靠拍到一幅不同寻常的影像就扬名海内外几乎没有可能。摄影师必须提高自己的修炼,使用不同的影像体裁表达自己的思想。

影像评判

通常,我们表达自己的思想,是在一种特定的环境下完成的,信息的制造者和接受者都在同一语境下,信息传递很流畅,如果不在同一语境下,会产生很多的岐义。

有这样一则笑话:老董是河南人,来到南方吃早餐,一进门就对服务员说:"小姐,水饺(睡觉)多少钱一碗(晚)?"服务员很不高兴,就说:"没有。只有馒头。"老董说:"哦,馍馍(摸摸)也行。"服务员极为恼怒,骂道:"流氓!"老董极为惊讶,说:"六毛?太便宜了!"其实这个笑话听录音比读文字更生动,老董和服务员就是从各自的经验出发,在相同的环境但不同的语境下交流信息,产生了很多岐义。

影像书写,是特定环境下的切片,这些切片放到不同的环境中去解读,可能会产生不同的意义。如果不同的人对影像的解读是相同的,这类影像只是证据性的;容易让人产生岐义的影像,则包含了诸多思想,这些思想既有影像制造者的,也是解读者的,更有影像所处语境的功劳。包含了创作者深厚思想的影像,被人们重新解读,就会在新的语境下,产生不同于影像书写者初衷的意义。

影像评判,不只是批评家的事,每一位观者都会评判影像,但评判的结果是不一样的。同样的影像,放在历史的长河中,不同阶段会得到不同的评判结果;同样的影像,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解读也是不尽相同的。

摄影人要做的,是书写一批既可以进入历史长河中,又能进入不同文化背景人们视线中的影像。

影像史诗

时装,每一年都有流行趋势,并且若干年后曾经的流行会再次当红,但很快就会被人们重新忘记。史诗,不会因为时间的流逝,不会因为地域的变化,不会因为读者的变化而消逝和再现,只会象清粥小菜一样永存。

就象绘画没被摄影取代,骑马没被现代交通工具取代一样,影像,只有成为影像史诗,才能被人们反复观看,反复揣摩,反复论道。

摄影术从1839年到今天才170多年的历史,可能成为史诗的影像,还在历史的进程中慢慢淘进淘出,以我有限的知识,可以大胆预测,可以成为史诗的影像,必然是充满了影像书写者的思想和内心体验,有着很高的思想厚度,对摄影本体有独到见解,是长时间深入观察生活的结果。

回过头来,看看类似纪实摄影是摄影的中坚力量,纪实摄影误导中国三十年等论说,都只是在概念上打转,还是回到思想上,回到影像本身上,把影像书写得有思想厚度,有张力,耐读,才是摄影人的当务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