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报告

Industry report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报告

读《报道摄影》

时间:2024-06-28 12:53:27
新闻摄影 >> 摄影技巧 >> 读《报道摄影》读《报道摄影》 2008年09月作者:林少忠来源:中国摄影责任编辑:tvrkthh0147简介: 《报道摄影》(Photojournalism)是美国时代--生活图书公司编辑的《生活摄影文库》中的一本。由时代--生活国际(荷兰)公司出版。我读的是1976年修订版,是20年前出版的。20年来事情有了相当大的变化,电视 ...关键字:摄影报道摄影内容:

《报道摄影》(Photojournalism)是美国时代--生活图书公司编辑的《生活摄影文库》中的一本。由时代--生活国际(荷兰)公司出版。我读的是1976年修订版,是20年前出版的。20年来事情有了相当大的变化,电视在专题报道方面已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但作为对报道摄影全盛时期的历史回顾,对今天中国的读者仍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况且,90年代后期以来,中国的广大相机持有者中,已经有相当多的人把镜头对准了中国经济、政治、历史、文化各个方面的现实存在,希图用组照,用讲故事的方法告诉世人,告诉后人一些事情。不少出版社也跟了上来,出版了不少这方面的专辑。这是改革开放20年来中国摄影的又一次飞跃的开始,大批摄影家已不以拍一张完美的照片为满足,摄影将进一步在中国这块圭地上发挥它的本体功能,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为发展人类文化作出贡献。

这本正方形12开本的书共227页,分为6 章,从新闻采访、照片中的故事、有说服力的照片、业余爱好者的报道摄影、专业任务、照片无处不在6 个方面作了论述。图文并茂。所用资料大部分是《生活》杂志的,可以说是该刊数十年的经验总结。当然《生活》注重的是人物的行踪和故事,还不等于是报道摄影的全貌,但作为本世纪中期盛 极一时的报道摄影的主要刊物,许多观念和方法是有典型性的。

该书讨论的范围从新闻到实用,从专业到业余,内容非常广泛,随着阅读的进展,读者会发现报道摄影有着更加广阔的驰骋天地。它实际上包括了人们常见的出版物中的摄影的绝大部分。如果从这个角度去理解、去对待摄影,中国摄影家应该是大有可为的,他们的贡献也将不可等闲以视。

书的前言一开始讲了一个故事,说正当本书行将付印之时,一位编辑和美国报道摄影家A·艾森斯塔德在林中散步走了几英里。这位编辑也喜欢拍照,今天他空着两手,而A·艾森斯塔德则背着沉重的摄影包,随时准备拍照,他相机不离身已经有40年了。前言作者感慨地说,这就是专业摄影家的表现。"许多摄影爱好者懂得技术,有专业人员的想象力,也许还有一切必要的设备,但是他们拍不到好照片。关键在于态度的不同。专业摄影家,他就会考虑怎样使他拍的照片成为一个大题目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不是几张单独的照片。他还会经常想着怎样在什么地方才能发表这些照片。不同的态度决定了专业摄影家的特性。它迫使他跳出自己:取景器里框下来的是不是真正有用的照片,是不是帮助讲清了一个故事,营造了某种气氛,抓住了事件的要点?一句话,努力像专业摄影家那样去思考,学会从周围发生的事情中榨出最大量的有用的东西来。这就是报道摄影--从事件中制作出摄影故事,制作出对民众的冲击力。"

读者会注意到,本书作者自始自终都强调"按照编辑的方式去思考",强调迎合编辑的意图,这可能反映了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说明美国是一个商业社会,一切以有无销路为取舍。另一方面反映了美国主流传媒之中存在着一种不成文但却强烈的共识,离开了这个共识便行不通。这大概就是E·韦斯顿、E·哈斯坚持自己编辑自己作品和"玛格南"图片社成立的原因之一。但在欧洲,由于政治经济的多头,这种共识似乎不如美国那么强烈。

作者说,有时候实践起来并不容易,但要点却很简单,也不难学到。"第一,按照A·艾森斯塔德的办法去做,带上一台相机。第二,到现场去……第三,试着把拍单张照片的办法,改为拍摄多幅照片的故事,并且参与到事件中去,争取完成这个故事。第四,采用编辑和使用照片的广告商的标准,严格要求拍摄结果,如果照片不合标准或者效果平平,干脆不拍。"

新闻采访

第一章讲的是新闻采访。从新闻报道角度看,"报道摄影向我们展示的是那些不常看到的东西。"新闻无处不在,对新闻摄影家来说"任何地方都不嫌远、任何艰苦条件都阻挡不了摄影记者?quot;在新闻摄影出现之前,这类采访是画家的事,画家用图画传播新闻。相机发明后很长一段时间,报纸所用照片仍然由画家绘制以后才能制版。19世纪末叶有了照相铜版印刷技术的发展,它使摄影术和出版业走向了天然的结合,于是报道摄影便对人类生活产生了前所未有了影响。

关于新闻摄影,该书强调"关键瞬间","伟大的新闻照片是从纷乱的人类事务中提炼出来的。它从战争中抽引出一个瞬间说明所有战争的残酷性……然而摄影记者不是历史学家,他不是从一个超然的立场去评价一个时代的伟大潮流,而是和他的拍摄对象一起,在事件的汪洋大海之中遨游,往往是在快速反应和偶然机遇中达到顿悟?quot;随后该书用30页的篇幅介绍了本世纪一些著名的新闻照片和它们的拍摄经过。

照片中的故事

第二章讲的是专题报道摄影(Photo Essay),该书认为这是本世纪发展起来的人们之间"一种新的交流方式"。我以为也是《生活》杂志得以起家的看家本事。"专题摄影是最复杂的,同时也是最有趣的摄影成果之一。像人们已经看到的那样,"它涉及使用一幅以上照片,体现一个以上人员的才干--编辑加摄影家,通常还得有一位美术设计师。""专题摄影的创作要求把许多照片根据一个主题组织起来,以便更深刻,更充分、更完整、更强烈地表述一个观点,这是单幅照片办不到的?quot;我以为,这就是摄影的局限性。摄影有实时、瞬时,长久伫留于人类视觉的特长。但比起文字和电影电视来,瞬间影像却成了它的缺陷了。专题摄影无疑是一种弥补。专题摄影的"题材可以是任何事物--一个观念,一个人物,一个事件或地方。可以按照时间顺序组合,也可以按照主题思想组合,这些都不重要,因为这种形式本身就是灵活多变的。关键是这些照片放在一起必须能够丰富和强化主题。它们已经不能被看作是单个的实体,个体的艺术作品,而是一个整体的各个组成部分,专题摄影要想成功,整体效果必须大于局部之和。"报道摄影有一个从单幅向多幅发展的过程,在这个发展过程中编辑的地位越来越重要,"编辑要求摄影记者带回来的不是一些照片,而是一个故事,一个完整的故事。"当然有时候摄影家带回的照片已经组成了摄影家心目中的故事,但却不是编辑心目中的故事,于是"编辑和摄影家之间一种很紧张的关系就出现了",但对比该书未加发挥。

《生活》杂志在1936年11月的创刊号中说道:"去观察生活,观察世界,目击伟大事件,注视穷人的面孔和骄傲者的姿态,观察新奇事物--机器,军队,群众,丛林和月亮上的影子,观察男人的工作--他的绘画,高层建筑和发明创造,观察数千英里以外的事物,隐藏在墙壁和房间里的事物,危险而不可接近的事物,男人所爱的女人和孩子们,观察并从中获得乐趣,观察并领略惊异,观察并受到教益?quot;这就是《生活》杂志的宣言,也是它开列的报道摄影、专题摄影的题材清单。当然这是一份美国式的清单,但我们注意到,它考虑的范围是很广的,"观察"的积极性是很高的。《生活》杂志创刊后的几个月之内,美国出现了《展望》、《观察》、《照片》、《图片》、《焦点》、《图片与快门声》等许多大量刊登照片的画报,报道摄影和专题摄影的黄金时代到来了。

在列举专题摄影报道作品时,讲到了1945年22岁的英国人L·麦库姆为《生活》采访的一位求职妇女格温特·费林的故事。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美国人民普遍希望过上正常的生活,希望开创自己的事业。23岁的格温特从外地完成大学学业后到纽约来闯荡。麦库姆把她的日常生活、她的求职的困苦、成功的喜悦拍摄了下来。《生活》用12页版面介绍了这些照片,在读者中引导起强烈反响。格温特一下子成了人们亲近熟知的人物,人们分享她的困苦与喜悦并且受到鼓舞。

专题摄影的经典之作是W·尤金·史密斯1951年为 《生活》拍摄的《西班牙村庄》。该书认为"《西班牙村庄》的基调和麦库姆的格温特·费林的故事是完全不同的。一个关注的是个人,而另一个是生活本身。史密斯这些不平凡的照片中的村民当然是一些个人,但他们不止于此,他们代表着人?quot;。这里显然讲的是报道摄影中的一个小门类,讲到纪实摄影(社会纪实摄影)了。这是一种更具深度、有着更大社会意义的报道摄影。该书讲到报道摄影时并未一一列举它可能包括的门类。参看《ICP摄影百科全书》报道摄影词条所说"报道摄影的范围很广,包括新闻、战争、特写和纪实摄影"便可明白。中国许多摄影报刊的编辑把广泛的报道摄影理解成纪实摄影了,大概因为只看重这些照片的写实这个共性吧。《生活》杂志运用专题摄影这个武器揭?quot;犯罪、社会不公与堕落",许多社会纪实摄影家为此作出了难以想象的艰苦努力。在关于一对吸毒青年专题报道的导语中,杂志呼吁"帮助吸毒者,制止麻醉品的泛滥,清除悲惨、顽固的社会罪恶。"

这一章最后,论述了报道摄影和美术设计的关系。摄影家的作品通过编辑的选择以后,还要经过设计版面的美术师的处理,这个环节对出版物来说是十分重要的。不同美术师可能有不同的处理,这一点也是摄影家应该了解的。

有说服力的照片

第三章讲的是摄影技巧和技巧带给照片的表现力。

本章一开始就强调摄影家是有观点的。摄影家拍摄照片总是为了表现什么,只有精通摄影技巧的人才能拍到有表现力的照片,才能达到摄影的目的?quot;不存在客观的照片这种东西"。"一个新闻报纸的编辑,选用还是拒绝一个故事,在报纸上怎样用它,甚至选谁去完成采访任务,都是在有意识地影响新闻--他不得不这样"。"摄影家也是如此……是他决定了拍什么,何时拍,怎样拍,这便给他拍的照片定了型。即使看似侥幸的突发事件----高楼倒塌,人被杀害,也是在有意地渲染……因为它们是由人按照特定的方法抓拍下来的,是他选择了某个拍摄方向,按照某种习惯作出反应,使用了特定的镜头和相机。所有这些可变因素,不管自觉还是不自觉,都是一种选择。而选择,不可避免地就是有意地渲染。"文章指出,不同的镜头看到的东西是不同的,人们认可二维黑白照片是真实的,但它的原物却是三维的彩色,人们在暗房里修饰照片……所有这些都说明摄影家"他是在说谎,而不是相机。""然而,如果说,在摄影的全过程中的第一步,有意地渲染是不可避免的话,那么,它倒是可以加以引导和控制的。"

随后,该书通过照片详细地讨论了影响照片表现力的各种技巧。文章说,表现力问题是从胶片开始的,胶片乳剂的颗粒结构对照片的情调有着强烈的影响。冲洗和放制方法也是如此。例如粗颗粒高反差的人像可能表现性情凶恶,颗粒细腻、反差柔和的人像可能表现慈祥宽厚。光线和用光、彩色与黑白、快门时间、拍摄角度、镜头焦距、相机位置、暗房制作、剪裁技巧、最后画面的选定都影响着照片所代表的观点和所表达的感情。

美国国会图书馆珍藏着30年代农场保障局摄影家拍摄的15万张照片。E·斯泰肯说它们是"照片能够反映的最卓越的人类文献"。这本书说"这些照片不是追求漂亮的,不是以夸张为能事的,甚至是并不诱人的",但它们是"改变了美国的照片"。作者列举了农场保障局摄影家的作品,说明照片可以表现受挫者的面孔、决心和失望,失业者的冷漠,以及穷人与富人的对比。作者把这归结为相机是"有激情的"。

读完本章我感到,这一章所讲的对报道摄影家是一个很大挑战。同样是报道摄影照片,有的可以震撼世界,有的则看过便忘,区别之一就在于它的表现力。《生活》杂志和《国家地理》有所不同,它是围绕着各种人做文章的,所以人物人像摄影的功夫就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专题报道不是拍了一组人物活动就算了事,还要努力刻画人物。表现力是从技术环节开始的,是以技术为基础的,钻研技术,技术过硬,是报道摄影家的基本功。

第四章讲的是业余爱好者应当学习用个人的照片讲一个故事。个人相册不一定是乏味的。"这种技术的关键在于一个词:故事--即使这个故事并没有震惊世界的重要性。"家庭日常生活,历史遗迹的访问等等都可以拍成摄影故事,在这方面业余爱好者可以向专业摄影家学习。

本章详细讲述了专业摄影家拍摄专题摄影报道作法。 (按说这本当是第二章的内容,却在这里讲述) 专业摄影家接受拍摄任务, 多半是在编辑已对问题有所研究、 能和摄影家共同提出一个粗略打算的情况下开始的。比如说一个救火专题吧,可以考虑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几张主要照片(major pictures),也可译为点题照片),搭起故事的框架。例如救火队的建筑,救火队员工作的特写。

第二,过渡性照片(transitional pictures),引导观众从一个概念到另一个概念。例如取出火钩、云梯,鸣笛上路。

第三,动作照片(action pictures),表现激动人心的场面。例如燃烧的建筑,队员在浓烟中挣扎。

第四,结束照片(conclusion pictures),说明故事结束。例如疲惫的队员回到驻地饮咖啡。

当然,对业余爱好者来说,他不必考虑得这样细致。不用说,工作展开以后,还应该随机应变地扩大拍摄。不要吝惜胶片,这不但是为了多拍一些画面,还要考虑到曝光等方面的失误。

文章还说,虽然专题报道不是为了追求一张不起的单幅照片,但如果有机会,不妨找找看,这对提高报道质量是有好处的。

"在讲照片故事的时候,拍摄仅仅是开始,摄影家拿回家的底片只是为第二个创作阶段提供的素材。他还得选择可用的照片,决定哪些是主要的,哪些是次要的,同时把它们组织起来讲述一个故事。"读到这里,想起一个电影剪辑的技巧,有三个镜头,一是一只手举起一把枪,二是一个人大笑,三是这个人恐惧的神情。按三、一、二的顺序剪辑,这个人是英雄,按二、一、三的顺序剪辑,这个人就该是叛徒了。组照的编辑,幻灯片放映的编辑是大有学问的。

该书说,拍摄中如果能"讲述故事背后的故事"那就更好了。例如,拍摄一个婚礼,只拍当天的各种活动,当然没有错。但如果能提早一周,拍到他们的登记、购物、收拾新房,那就有了深度,更动人了。我想,这就是空间和时间的扩展,使报道有了纵深,有了更大的说服力,而不是只有一个断面。当然这得下更大的功夫。

该书说,从家庭相册中,从旧照片中,也能整理出照片故事来,它会比散乱的相册有趣得多。连续性组照有很多用处。邻居盖新房时,你拍摄了全过程,这是一件很好的礼物。把一种美味菜肴的做法拍成连续照片,既可以送给出嫁的女儿,也可以在烹饪出版物上发表。

专业任务

第五章讲的是《生活》杂志摄影记者的经验。

A·施蒂格利茨讲过,报道摄影家所要做的是"找到并抓住讲故事的瞬间",或译为"能讲清故事的瞬间"。这就要求摄影家有敏锐的眼力、冒险的精神、耐心和毅力乃至挤过人群的本事,"但最重要的是他必须有能力去理解人,有本事拍到他们的个性和感情。说到底,是人,是他们的恐惧、失望和成功,构成了优秀的摄影故事"。

这里,该书用16页的篇幅和30幅照片,介绍了记者伦纳德·麦库姆(Leonard McCombe)对一个日间幼儿园的采访。用的标题是"完成一项不可能的计划",文章是麦库姆本人写的。他说他一到这个幼儿园,发现没有任何吸引人的地方,甚至连幼儿园名称的标志也没有。他转了几圈,拍了一些照片,甚至还摆布了(他说?quot;对我来说,摆布的照片从来都是不好用的"),没有拍到要紧的东西。于是他又和尽量多的人谈话,希望能打开缺口,结果仍是不得要领。于是他便凭着直觉跟踪拍摄,尽量多地拍摄照片。有天早晨,下着小雨,他在幼儿园门口,发现孩子们都是急切切,兴冲冲地奔向幼儿园。这是一个重要的发现:这个幼儿园有什么特别的东西吸引孩子们呢?原来这里成功的秘密在于老师对孩子的无微不至的"体贴"。秘密揭开了,要表现的主题也找到了。于是他围绕孩子和老师间的关系拍了不少照片。取得初步成果以后,他觉得有必要深化他的主题,设法增加它的动人之处。于是他又连续抓拍了一个儿童杰西卡·莫尔斯的喜怒哀乐,以及跟踪拍摄了一个性情孤僻的三岁孩子。他还拍摄了一个孩子们喜欢的男教师。拍摄了家长会议…?quot;在讲故事的时候,我把相机当作作家的打字机使用。我用照片编写故事情节。最重要的是设法展现他们的个性,让人们变得生动起来。"" 一个优秀的报道摄影家必须完全深入到他的故事中。去他会从他的性格出发去强调应该强调之处。他会发掘一种观点,并且感到有强烈的愿望去表现它……也许因为我是三个孩子的父亲,或者只是因为仔细观察孩子们的性格流露而启发了我。"这个专题报道刊登在1970年7月31日《生活》杂志上。

照片无处不在

第六章讲的是报道摄影的多种用途。该书说,"对任何报道摄影家来说,归根到底,成功的关键是设法把他的照片出版。"报道照片用途极广。年历、招贴、书籍封面、录音带封皮、旅游小册子都用得到。

早期的报道摄影家拍这类照片为了出售,以照片的形式直接走向观众,有时装订成册售给观众。1857年意大利出现了名片上的照片。以后欧美市场出售名人肖像卡。美国的照片纪念卡曾畅销一时。最初的这种照相卡拍摄的是歹徒逃犯,不管是死的活的,拍了照片都可以卖。1876年明尼苏达州杰西·詹姆斯匪帮被捕获时发生了枪战。当地一位摄影家拍摄了俘虏和死尸的照片,一个月之内卖出了5万张。纽约一家公司专售名人照片,一天之内能炒出3600张之多。这是报纸刊印照片以前人们看到新闻照片的主要方式。以后是立体照片吃香。19世纪时,阿尔卑斯雪峰,圣地的岩石荒漠,西部印第安人,内战烽火的照片都被出售。广告公司使用照片是想利用照片的实时性和自然绺癫渭泳赫?br>

国内外贺卡、年历、招贴海报也用照片。公司出版物所用照片非常之杂,内容除本公司的信息外,还可能涉及时事、新闻、趣闻逸事。许多大公司都在出版自己的刊物,数量相当大。对象包括雇员及他们的家属、顾客、股票持有者和一般公众。有些公司的刊物从上个世纪40年代创办至今。拥有相当数量的公司年报使用照片的目的在于展示其最佳形象,用最时髦的方式设计印刷,往往不惜付出巨资交由专门的公司承制。有人曾指出,有些公司的年报不但和其它公司较量,甚至要和《国家地理》、《花花公子》一比高下,为的是吸引股票购买者、产品用户以及华尔街的经济分析家们;后者的言论对公司股票价格起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公司年报中使用的照片包括经理人员肖像以及产品和生产线。拍照的手法可以是多式多样的,甚至可以包括抽象照片。公司使用照片的威力可以从一个例子中看出。60年代西德铁路由于公路运输的竞争,乘客连年大幅度减少。铁路公司雇请迈肯·埃里克森拍摄了一组照片,印成图文并茂的宣传品,说明乘坐该公司的火车如何安全、舒适、省钱和开心,为公司挽回了可观的经济损失。

读完这本书,得到了许多历史、理论和技术方面的知识。我觉得这些知识只能用作参考借鉴。如果看做定理或戒律,那摄影岂非不能发展?实践出真知, 21世纪的中国摄影家应该怎样实践,还得由他们自己去决定。

另外,报道摄影的资料和文字工作是十分得要的,应当怎样去做,书中没有谈到。大概作者认为任务只在于拍照本身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