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兼谈《中国三峡工程报》摄影专版特色
时间:2024-06-29 16:54:25把镜头对准三峡 把版面留给群众
——兼谈《中国三峡工程报》摄影专版特色
报纸摄影专版是新闻摄影报道的一种重要形式,如何为报纸摄影专版拍摄照片、选编照片?值得研究和探讨。
作为《中国三峡工程报》的摄影记者和图片编辑,笔者就十多年来摄影专版照片拍摄和编辑价值取向谈谈看法。
精心策划选题
新闻摄影最大的特点是靠抓拍出新闻,讲求时新性,发生时间越近,内容越新,新闻价值就越高。在每年的报道工作中,我们抓住国际性、全国性和地方性的各种节日的契机,策划与之密切相关的摄影主题,则赋予新闻图片以鲜活的魅力。为此,《中国三峡工程报》的摄影专版精心策划的选题有:
1.国际性节日主要有:妇女节、劳动节、国际旅游节(9月27日)等;全国性节日主要有:春节、中国共产党诞生纪念日、建军节、中秋节、国庆节等,此外,还紧紧抓住中国三峡总公司的重大活动和纪念日:每年年初总公司工作会议、总公司成立十周年、蓄水通航发电一周年等纪念日。
2.报道三峡工地女性建设者。在三峡工程建设中,女职工是一支重要力量。她们和男职工一样,在各自不同的岗位上,发挥着自己的光和热,以“巾帼不让须眉”的精神建设三峡工程,实现自己报效祖国的理想。在2005年“三八”节期间,我们深入工地采访拍摄了女电焊工、女司机、女调度、女硕士等先进典型,编发了6幅(组)的摄影专题《三峡工地上的“铿锵玫瑰”》。
3.报道三峡工程建设中涌现的优秀共产党员。一个共产党员就是一面旗帜,他们在对待工作上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敬业、刻苦、甘于奉献、勇于创新。于是,《中国三峡工程报》在2001年党的生日前夕,我们采访了14名奋战在三峡工地一线的共产党员,策划了《“我是共产党员”——三峡工地共产党员风采掠影》摄影专版。
4.其中,系统展示三峡工程建设成就。2003年三峡二期工程顺利实现“蓄水通航发电”三大目标后,国庆节前夕,又时值三峡总公司成立十周年,我们精心策划了36版的庆贺特刊,一次推出《图说十年》、《机组安装》、《新版三峡》、《库区今昔》等7个摄影专版,集中展示了三峡工程10年来的伟大成就,为建国54周年献礼。特刊发行后,社会反响强烈,读者纷纷珍藏摄影专版,2003年11月在深圳召开的全国报纸总编辑新闻摄影研讨会上,评选全国优秀报纸版面时,中国三峡工程报有两个专版获得了全国摄影专版二等奖。
体现人文关怀
在新闻摄影专版采编中,更多的关注人,尊重人,理解人,更多的从人的本身出发,从人的行为、见解、情感、心态、命运等方面,密切关注人在生活中的地位、价值和意义,更加直面人性的真善美,促使新闻报道更人性化,更富人情味,从而吸引人、感染人、教育人、鼓舞人。
每年6月下旬开始,三峡地区就进入高温季节,三峡工地的地面温度常常高达40℃,而工地的司机、电焊工、武警战士等的作业环境温度更高。为了客观、真实、生动的再现三峡工程建设场面,我们年年冒着高温酷暑,爬施工栈道,穿钢筋丛林,下仓号上塔吊,进大坝武警哨所,拍摄和采写了大量图片和稿件,反映建设者艰苦奋斗、勇争一流的英雄事迹。
2004年夏季,我们连续用10天时间在工地采访。记者看到,烈日当头的午后,除了在浇筑仓里有几十个工人外,工地上工人很少。三峡工程工期紧,任务重,为什么我们此时却见不到“战高温、斗酷暑、抢进度”的场面呢?我们拍摄了一组镜头,从中精选11幅(组)编发了《挑战高温的三峡工程建设者》摄影专版,如实反映了三峡工程建设坚持以人为本,科学管理,文明施工的先进理念和施工经验。与此同时,我们精心策划,力争老话题常报常新。这组报道中,直接体现以人为本,关注建设者防暑降温的图片就多达7幅:包括总公司领导慰问,“安全青年志愿者”送绿豆汤送西瓜,工作面上搭设临时遮阳篷,成立中暑急救中心,工地现场健康检查等场面。
2005年8月12日,我们又走进工地拍摄采访,选发11幅作品编辑了摄影专题《酷暑中的三峡建设者》。在这组报道中,以近半个版的篇幅,忠实记录了三峡工地更加凸现“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积极改善作业环境,合理安排工作时间,科学组织施工的场景。包括:工人在现场吃西瓜的四栏大幅照片,施工单位送来酸梅汤、西瓜、纯净水,检查防暑降温物品供应等一组照片,以及避开高温延至傍晚时分加紧施工等画面。
为了进一步加大三峡工程新闻宣传的广度和深度,2004年8月,我们还与中国摄影家协会联合组织了三峡工程采访团,邀请9位国内著名摄影记者深入三峡工地采访。随后本报特编发摄影通版《名家视角:火热的三峡工地》,选登了摄影家们的12幅精品之作,其中《夜战三峡》、《宁静的民工营区》、《“喝二两”》等照片,充分体现了我们强调“人文关怀”的编辑思想。
关注热点问题
三峡工程规模宏大,中外关注。从新闻价值要素的角度分析,凡涉及到“三峡”的新闻报道,其重要性和显著性就不言而喻。因此,我们必须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以邓小平理论和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高扬“三峡精神”,唱响三峡建设主旋律,打好新闻宣传的主动仗,为推动三峡建设,树立和维护三峡工种形象,乃至国家形象发挥积极而重要的作用。
在沸腾的三峡工地,有这样一群特别的建设者:他们手握风钻,长年累月与坚硬的花岗岩作战,手掌磨起了老茧,腿部磨出了伤疤。其工作条件极其艰苦,而他们的劳动价值是:横向每钻进1米,工钱9元;垂直每钻进1米,工钱5元。他们从1993年进军三峡,10多年来,以工地为家,默默无闻的为三峡建设出力流汗。这就是记者最熟悉不过的一群农民工朋友。记者多次深入他们的生活,先后拍摄了数10幅图片,记录了他们原生态的劳动和生活场面。在与他们的交往过程中,我一次次被他们的精神所感染。
2003年10月24日,温家宝总理考察三峡库区时,《总理为农民追工钱》的报道引起强烈反响,在社会上掀起维护农民工等弱势群体权益的高潮。在这样的有利形势下,我们于2003年12月10日推出了12幅(组)的摄影专版《定格三峡工地的风钻手》,其中点题照片占了近1/3个版。工人日报美术摄影部主任于文国同志看到本报专版后,立即打电话催要这组稿子,随即工人日报等媒体又刊发了同一主题的摄影专版,形成了为农民工宣传报道的强大声势。
三峡工地上有专家、教授,有博士、硕士,汇集了一大批高级人才,可谓群贤毕至。但与此同时,三峡工地上更多的是技术工人,他们立足本职,爱岗敬业,是中国当代产业工人的优秀代表。针对当前社会上盲目追求高学历,不重视技术工人的培养,造成人才断档,一线工人存在心理失落感这一社会现象,我苦苦思索,青岛港树立了许振超这样的先进典型,三峡工地上的“许振超”在哪里呢?
2003年10月26日,温家宝总理视察三峡工程期间,向总理汇报4号机组运行情况的技术工人刘东友进入了我的视野。出生于水电工人之家的刘东友和孪生弟弟刘东发,同在三峡,同装一台机组,同是班长,同是党员,同是我国水电系统优秀的技术工人,引发了我的极大兴趣。经过深入地跟踪采访,我拍摄了大量有关他们工作和生活的图片,先在本报以《一对孪生兄弟的水电情结》作专题摄影报道。2004年“五一”前夕,工人日报又以《与大坝一起成长》为题推出摄影专版。此外,经济日报、《中国电力报》等报刊也以整版刊登,并有多家网站转载。
跟踪重大题材
三峡大移民,事关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的大局。事关构建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务必要落实好移民安置工作。因此,面对三峡移民这个世界性的重大新闻题材,作为中国三峡工程报的摄影记者,5年多来我们一直密切关注,并多次跟随外迁移民采访报道。我们深深地为移民“舍小家,为国家”的奉献精神所感动,我们也深刻地感受到全党、全国人民心系移民、情系移民。
三峡工程的成败在于:一是工程建设,二是三峡移民。据统计,三峡工程计划搬迁城乡总人口113万人。为了保护三峡库区业已脆弱的生态环境,保障三峡移民生产生活,党中央国务院及时作出了“两个调整”的决定,实行开发性移民。自2000年8月13日起,历时5年,共计165400多位移民,从三峡库区迁移到上海、浙江、江苏、广东等11个省市,截止2005年8月28日,由政府组织的三峡外迁移民工程全部顺利完成。至此,三峡建设取得了又一项实质性进展。
2000年8月13日,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三峡重庆库区首批外迁移民启程的日子,我们报道组前往采访,时时处处被离别的情景所打动,被浓浓的亲情、乡情所感染,两天后,我们推出14幅(组)的《为了三峡,别了三峡》摄影专版。2003年2月14日,由中央电视台举办的首届“感动中国”2002“十大年度人物”隆重揭晓,三峡百万移民因为“舍小家为大家”荣获特别大奖,由本版推出的4幅摄影作品被亮相央视媒体,由主持人一一向全国观众讲解了三峡移民外迁的情形,成为获奖的“三峡移民”形象代表。这个授予百万移民的“特别大奖”奖杯和证书现存放在三峡博物馆。
2001年5月14日,又一批移民告别巴山渝水前往江苏,在安置地,国务院三建委移民局局长、江苏省副省长等领导亲自到码头迎接,东道主为他们准备好了生产生活的物品,为此,我们推出了10幅(组)的《带着希望上路》摄影专版。本版获得全国报纸评选摄影专版三等奖。
2002年6月12日,推出了7幅(组)的《今年库区首批移民外迁》,捕捉了3岁的小移民陶红梅兴奋地上车,最年长的移民、90岁高龄的向连合老人在儿子的搀扶下走上码头等特色镜头。这次我们明显地感受到移民的笑声盖过了别离的哭声,由于移民工作到位,安置到位,感情到位,移民走得顺心,走得欢心,满怀信心地憧憬美好的新生活。
2004年9月3日,我们推出了10幅(组)《见证,最后一批外迁移民搬迁安置》摄影专题,抓拍了分迁5省市移民大家庭中的85岁朱厚珍老人,移民专列上为18岁移民寿明容举行的别开生面的生日晚会等场景。其中一幅《三峡外迁移民最后一人》新闻图片被业界专家推选为2004年新闻摄影大盘点最佳新闻照片,被《中国记者》杂志等多家报刊转载,并获“第二届晋城国际摄影金镜头暨2004年度人民摄影新闻摄影奖”。
摄影专版编辑要求
新闻摄影专版是用多幅图片,结合文字报道,全面、深刻地介绍、表现和揭示新闻事件和新闻人物的一种报道方式,要求具有情节性、深刻性、完整性和形象性。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对采访编辑摄影专题报道的评价标准和要求主要有以下6点:1.所选编图片要有场景;2.放大的图片要具备典型性瞬间;3.要有中景、近景和特写镜头,要注意细节的把握;4.最好有一幅图片能提出问题,引发思考;5.技术上应有横竖画面的搭配;6.每张照片既独立存在,又富有内在联系等。
(孙荣刚系中国三峡工程报社高级记者、巩勇系湖北省教育学院讲师)
客服电话0898-08980898
Copyright © 2012-2024 k1体育家政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0898-089808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