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报告

Industry report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报告

媒体人探讨全民摄影下的新闻摄影

时间:2024-07-02 16:54:05
新闻摄影 >> 摄影报道 >> 媒体人探讨全民摄影下的新闻摄影媒体人探讨全民摄影下的新闻摄影 2015年09月作者:冯戎 郝宏来源:山西晚报(太原)责任编辑:前进者简介:  原标题:全国11家晚报(都市报)媒体人探讨全民摄影下的新闻摄影(图)   媒体人畅所欲言,探讨新闻摄影的现实困境和未来走向 本报记者刘江摄  在一个全民摄影的时代,摄影门槛降低了吗?人人都能 ...内容:

  原标题:全国11家晚报(都市报)媒体人探讨全民摄影下的新闻摄影(图)

 

  媒体人畅所欲言,探讨新闻摄影的现实困境和未来走向 本报记者刘江摄

  在一个全民摄影的时代,摄影门槛降低了吗?人人都能拍照,摄影记者存在的价值在哪里?今日下午,在“又见平遥”会议厅,前来参加瞬间记录·“乔家大院”全国晚报(都市报)媒体摄影联展的11家晚报(都市报)的媒体人,就“全民摄影环境(自媒体)下的新闻摄影”这一主题,探讨新闻摄影的现实困境和未来走向。

  对全民摄影环境的认识,不外乎人人都能拿着相机、手机拍照,这在平遥国际摄影大展上更是形象体现。来自五湖四海的摄影爱好者们,扛着各种专业或非专业的相机,齐聚平遥,驻足在具有民俗特色的人、景前“咔嚓”不停。专业摄影记者该如何在摄影爱好者和手机拍客之间突出重围?

  15时30分,会议厅里围坐着20多名来自全国11家有区域影响力的主流媒体的代表,其中有视觉摄影的总编、副总编,有奔波一线的摄影记者,也有后方的图片编辑。虽然在全民摄影的环境中,新闻摄影压力不小,但在座媒体人都畅所欲言,探讨发展之路。

  近年来,平遥摄影大展中,新闻摄影作品的展出比最初有所减少,但这使得此次媒体联展成为平遥摄影大展的一个亮点。《山西晚报》总编辑尹长虹看了摄影展后感触颇深,“我们媒体的作品和其他摄影作品明显不同,这来自真实的力量,我们的摄影来自生活,来自一线,这是新闻的魅力。”

  但现在,新闻摄影的部分魅力似乎被一些现场目击者的手机照片所取代。“这两年,很多新闻事件发生后都是普通网友第一时间将现场照片发上网。”《齐鲁晚报》副总编刘忠信说,普通摄影人越来越多,对媒体有所冲击,但也是一种资源。而这一看法与合肥晚报、济源晨报、郑州晚报等几家媒体代表人不谋而合。《合肥晚报》总编辑陈军说,他们的视觉中心很早就成立了,近几年跟随时代发展进行了几次改版,摄影理念也有所变化。“以前是被动拍摄新闻,现在走向活动策划、深度挖掘。如今摄影爱好者很多,我们就拓展市民摄影,专门为此开设栏目。另外,还每年推出全民摄影季活动,除了展出专业作品,还组织市民爱好者采风,这个活动在我们那里很有影响力,还能为报社创收。”

  今年夏天,《郑州晚报》举办了“荷赛”(荷花摄影比赛),利用自己的平台聚拢摄影爱好者参加,又以此增加影响力。《济源晨报》则是借助摄影家协会来完善报社的新闻摄影。

  除了以全民摄影为资源妥善利用外,参加论坛的媒体人还强调了新闻摄影的新闻价值,这是不同于普通摄影的最大特点。

  “新闻摄影赋予的东西首先是新闻,虽然现在抢新闻,我们的时间滞后于自媒体,但很多手机拍的图片都是面儿上的,甚至是片面的。”《威海晚报》副总编、视觉总监常亮认为,纸媒人是专业的,全民摄影时代对摄影记者来说更是一种挑战,要求专业的人更专业。

  《燕赵晚报》摄影记者李志华则讨论了普通摄影者拍的现场和专业摄影记者拍的区别,“我们有一个街拍类的摄影版,经常采用市民来稿,但我发现,普通摄影者通常拍的是单图,只能表现事件的某一角度,他们不懂新闻摄影图片之间的连贯性,如果是专业摄影记者,在现场会拍组照,从各个方面深度反映事件。这是新闻摄影记者的功力。”

  大家热烈地讨论着,多位媒体人都觉得此次11家全国晚报(都市报)新闻摄影联展是一个很好的开端,大家集合到一起布展的形式不仅反映各家特色,还能充分体现新闻摄影的魅力,其现实意义可能是其他摄影图片无法比拟的。“今年11家,明年最好能有21家、31家,通过摄影展平台形成同心圆,让我们的新闻摄影产生更大冲击力。”常亮说。

  现场速递

  有人分享鼓励短信有人作藏头诗一首

  9月20日下午,由山西晚报与全国10家有区域影响力的主流媒体代表组成的新闻摄影高峰论坛在平遥举行。20多位媒体人畅谈传统媒体在互联网洪流中如何突出重围,分享各自在多媒体时代里的创新与变革。在这场论坛里,当智慧与经验碰撞时,还有温馨与感动在流淌。“我想在这里跟媒体同仁分享我今天收到的一条信息,他是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著名摄影师李德林老师发给我的,他也在平遥,而且还看了我们的联展。”在畅谈“全民摄影环境下新闻摄影如何生存”的话题时,《威海晚报》副总编辑、视觉总监常亮由此次联展产生的效应入手,在谈到个人观点时提到分享一条新信息,引起了在座媒体人的好奇。“徜徉在全国晚报(都市报)新闻摄影联展区,仿佛在熟悉的城市街道上穿行,在车流人流中,在嘈杂的声响里,摄影师记录那些每天都上演着的正义、善良、温暖甚至痛苦与灾难,他们相似却不重复,这些城市的碎片给我们带来了坚守的理由和烦恼的依据,对于晚报都市报,虽是摄影,其实我们不必太多纠结影像的优劣,关键是记录信息的准确与到位,看是否能撩起读者的神经。”当常亮停下来不再继续念信息时,现场不少人还盯着他,直到他示意这条信息已经读完了,参加论坛的媒体人才收回眼神。

  不仅如此,在新闻摄影高峰论坛上,山西晚报总编辑尹长虹的一首五言诗,引得现场媒体人拍手称赞:

  平地起巍峨,

  遥望尽曲折。

  古风吹天下,

  城老故事多。

  世代添砖瓦,

  界程渐定格。

  遗珠三晋落,

  产值岂可说。

  摄取明清魂,

  影留县衙魄

  大笔墨连色,

  展卷浪带波。

  美景栉比罗,

  不舍如江河。

  胜者晋商号,

  收放信为砣。

  当这首五言诗朗读完毕时,有人说:“咦,这是一首藏头诗呀!”尹长虹点头道:“是的,每句话的第一个字连起来是‘平遥古城世界遗产摄影大展美不胜收’,这首诗也表达了我们对兄弟媒体来参加平遥国际摄影大展、来举行这次高峰论坛的欢迎,希望我们碰撞的火花能找寻到新闻摄影未来走向的一些答案,能通过这次论坛完成一次思想理念的交换与探索。”

  本报记者 郝宏 冯戎

  联展记事

  2015年9月20日平遥晴

  中国珍奇报纸陈列馆里现代报人狂拍老报纸

  “哎呀,这里可是好东西啊!”“这么古老的报纸还留存,新闻就是历史!”9月20日,瞬间记录·“乔家大院”全国晚报(都市报)新闻摄影联展在平遥古城县衙西侧练兵场继续开展,前来参展的媒体人不忘忙里偷闲在各个展区欣赏高水准照片。在路过古城明清街中国珍奇报纸陈列馆时,几位媒体人一头钻进去,欣赏起馆里珍藏的古今中外珍稀报刊,他们一边细细读文连声赞叹,一边拿着相机频繁拍摄。这些古老泛黄的报纸,吸引着报人们的眼球。

  站在一张创刊号和终刊号在同一天的“喜报”前,来自《燕赵晚报》《威海晚报》的几位年轻人赞叹,“领证、结婚都有了,浪漫!”看到只有名片大小的“名片报”,他们感慨,报纸做成口袋书的式样,真是便携。当大家围着博物馆里最早的报纸、1872年(清代)的《申报》细细阅读时,《齐鲁晚报》副总编刘忠信说:“《申报》的第一版现在还保存着呢,我在上海见过。”“最大的报纸,最小的报纸,还有金报、银报,这好几个展室,种类如此多的报纸都是怎么搜集来的?”人群中,《春城晚报》记者黄兴能将问题抛向了展馆里的工作人员。“这些珍品,都来自我们平遥的一位叫苗世明的收藏家,他一直热心收藏各种报纸,而且,他的收藏成果已经载入世界吉尼斯纪录大全。”工作人员回答。

  伴随着中国珍奇报纸陈列馆里工作人员的讲解,几位媒体人徜徉在共八百余平方米的展馆里,他们留恋着中国清朝及民国时期的报纸珍品,欣赏着展厅里20世纪50年代的珍稀报刊,品读着文革展厅、外国展厅里老报纸记录的事件,他们的眼睛、他们的相机都在“收藏”着这些珍贵报纸。离开时,一位工作人员低语:“怎么都拍报纸了,是不是忘了在院里照相了?”